在2025年广东省春节团拜会上,广东主政者致辞时称,“广东发展必定向好向强”。
作为GDP总量连续36年位居全国榜首、首个跨上14万亿元新台阶的省份,广东之强有目共睹,但这不妨碍广东继续“要强”。
其中一个关键着力点,是进一步助推民营经济发展,而广东省的最新动作,是在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,官宣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成立民营经济局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在31个省份中,21个省份的GDP增速超过全国平均GDP增速,也就是5%的“平均线”。
但是,广东的GDP增速为3.5%,和云南、山西、黑龙江、青海等低增速省份“挤”在了一起。
这是因为,广州、佛山的GDP总量分别位于广东省内第二、第三,是深圳之外的两大“主力”,去年增速却出现明显下滑。
2023年,广州、佛山的GDP增速分别为4.6%、5%;2024年,两地增速分别为2.1%、1.3%。
以广州为例,2024年,广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.0%。在支柱产业中,正进行转型升级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.2%,广州汽车产量第一的“桂冠”也落入深圳之手。
同期,佛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.9%,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.3%,而前一年,也就是2023年,佛山一举成为全国第二个、广东省首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地级市。
2024年5月,佛山统计局也曾发文指出,佛山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过去两年高基数的基础上,叠加房地产下行的影响,当年稳增长压力加大。
这也是部分现实,因为无论是佛山,还是广州,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都比深圳要高。媒体数据显示,房地产单一行业对广州GDP的贡献接近10%,对佛山GDP的贡献约为8%,到深圳这里,只有不到6%。
在外贸方面,2024年,佛山的表现有些“扎眼”:进出口同比下降16.2%,在外贸TOP50城市中增速垫底。
广州海关数据显示,2024年佛山出口中,机电产品出口额下降9%,家具及其零件下降21%,陶瓷产品下降29%,塑料制品下降43%,灯具、照明装置及其零件下降51%。
将广州和佛山的表现结合起来看,不难发现,两地增速下降都与传统支柱产业不那么能打密切相关,扩展来说,也与新兴产业的贡献度较低密切相关。
作为对比,2024年,在“新三样”方面,深圳电动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等产品出口增长了11.5%,以生物医疗、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5%,占GDP比重达42.3%。
这正是深圳连续32年位居国内外贸城市首位,去年外贸增速仍然高达14.6%的一个关键原因。
需要说明的是,审视广州、佛山的表现,并非将广东GDP增速不及预期的“锅”全部甩给这两地,而是凸显推动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
从全省的角度看,一个明确信号是,2月5日,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定调,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担负起引领广东未来产业发展的重任。
主政者称,要在这两大领域“下大决心、集中发力,构筑高技术、高成长、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”。
2024年,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,数量稳居全国第一。其中,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37.87万户,约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%,贡献了全省50%以上的GDP、60%左右的税收、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、80%以上的新增就业。
这些实打实的、硬核的数据说明,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、增加就业,特别是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但与此同时,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,民营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感知、应对更为敏感——很多时候,发展环境好,民营企业的信心更强,热情更高,反之,信心就弱,积极性不强。
上个月,剖析广东经济发展形势时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也特别提到,民营企业“市场上行时发力更猛,下行期则更谨慎”。
在全球经济较为低迷的背景下,发展信心的提振,一些障碍的清除,稳定的政策供给、职能部门的持续助力,变得十分必要。
比如,媒体提到,在市场准入方面,民营企业难以跨越“弹簧门”“玻璃门”“旋转门”等障碍。
而在重大科研项目参与方面,民营企业仍存在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渠道与途径较少、成果认定困难等问题。
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现场,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雪峰表示:“企业是产业发展主体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离不开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强力支撑和砥砺奋进。”
艾学峰提出:“广东省将加强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,及时解决发展难题,助力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扎根广东、蓬勃发展。”
从这个角度看,设立专门的民营经济局,集中力量解决民营企业的实际问题,是契合当前经济形势、区域发展要求与民营企业自身需求的。
具体来说,广东进行了制度设计,不仅通过《民营经济局权力清单》明确128项服务事项,禁止新增审批权限,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,由中山大学等机构每季度评估服务效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服务民营企业能够常抓不懈,且全面加强,将不只是作用于民营企业,而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生态的重塑和进化。
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言:“短期看,该机构可望每年为民营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约300亿元。中期将加速‘专精特新’企业培育……长期而言,通过构建‘热带雨林式’创新生态,助力广东在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形成领先优势。”
当然,这些目前只是畅想,要达到这样的效果,需要民营经济局真抓实干,将“服务”落到实处,落到民营企业最需要的地方,也需要民营企业奋力向前,笃行不怠。
参考资料:南方+,《广东新设民营经济发展局,干什么?怎么干?》;中访网站,《广东成立民营经济局,释放了什么信号?》;洞见报告,《广东成立民营经济局,有何深意?》;元淦恭说,《冰火两重天的广东,是中国经济的缩影》;21世纪经济报道,《3.5%!解码14万亿广东:经济基本面怎么看?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