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太仓招商会的聚光灯映照在黄浦江畔,一如既往的亲商诚意不断迭新。这是一把面向都市圈未来的密钥,在这把密钥上,刻着太仓人积淀的勇气,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基因。
这片土地上跃动着德企齿轮,承载着江海互动的全球贸易,延伸出交通的协同脉搏。当莱茵河畔的精密齿轮与长江口的集装箱吞吐共振,太仓用超越地理意义的长江故事,以六百年时间练习连接世界的艺术,将自己淬炼为全球产业链的精密“轴承”,诠释出县域经济融入区域发展和全球产业的支点哲学,在长三角演绎小城大业的澎湃诗篇,为超级城市群蓄能加油。
在太仓的南京东路上,103路公交串联起40余家外资企业,4公里内可配齐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。这条产业链公交线是太仓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,这里的超700家相关企业能够实现一辆汽车七成零部件的“太仓制造”。现在,敏锐的产业猎手已捕捉到新机遇。
太仓是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县级市,也是一座开放包容的港口城市,太仓的招商名片上既有“沿江临沪近海”的绝佳区位,也有中国“德企之乡”的厚积薄发,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是太仓“家门口”的机遇。“时空近距离”“产业近距离”以及港铁双枢纽优势,共同汇聚着太仓产业发展和加速改写经济地理版图的能量。
近年来,太仓持续加强与上海张江、临港等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协作,参与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建设,催生汽车、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沪太产业共同体,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,生物医药、航空航天、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崛起。沿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贸做大做强,规模均达千亿量级。
眼下,太仓市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,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低空经济、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也亮点纷呈。点石航空550公斤级涡喷发动机填补国内超音速靶机动力空白,星际智航的200公斤载重无人机划出低空经济新航道……这些“太仓智造”的翅膀,正将县域经济的想象载向产业发展的平流层。
作为太仓明确的“十四五”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,几年来,太仓航空航天产业强势发展,产值现已突破200亿元,160家链上企业构建起产业生态。“做航空、到太仓”不仅是宣示,更是一套组合拳。产业基金、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、5G泛低空智联网……以“航空+低空”双轮驱动,太仓在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。
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,太仓以超前半拍的姿态融入其中。一批批科创人才加速涌现,一家家科创企业茁壮成长,一个个科创载体拔地而起……多年来,太仓连续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中名列前茅,并入选国家创新型县(市)建设名单。科技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关键词,昭示着这座城市鲜明的发展路径和令人期待的未来价值。
如果要探寻太仓的城市基因,那便离不开港口和开放。15世纪的“六国码头”上,横跨东西方的全球贸易和交易系统便已构建,历史的积淀让现在的太仓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新活力。
当太仓港与上海洋山港实现通关一体化,当“联动接卸”让长江水运与远洋航线无缝衔接,太仓港这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北翼和近洋集装箱干线港,一边促进着太仓“以港兴市、以市强港”的战略闭环,另一边也在创新着都市圈的发展公式。
当鹿特丹港依靠莱茵河串联欧洲腹地、新加坡港借马六甲海峡卡位能源通道时,太仓港正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辐射中西部,借东海航道直抵RCEP成员国,形成“T字型”战略枢纽。去年11月,中国和秘鲁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重点项目——钱凯港正式开港,而钱凯港迎来的第一艘货轮,正是来自太仓港。去年前10个月,太仓海关监管太仓口岸出口秘鲁商品货值3.8亿元,同比增长2.5倍,从太仓港出口的汽车已覆盖28个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。
既无上海港的巨无霸体量,亦无宁波舟山港的深水优势,太仓港以其血管式的产业穿透力,将中国智造注入全球供应链,推动上海都市圈的辐射能级放大。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,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在于从区划经济向融合的区域经济转变,并拓展发展新空间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进程,也是区域创新主体间互动结网的过程。
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,海通(太仓)汽车码头上,1个月内数万辆汽车在此装卸,背后是千亿级现代物贸产业集群的崛起,也让长三角汽车供应链、产业链和创新链连接更紧密。正在加紧建设的娄江新城,承载着太仓人建设长三角产业发展最好区域的决心和信心。这里不仅是上海五个新城的“姐妹城”,还是长三角融通发展的新探索。
从“物流港”向“物贸港”转身。船舶抵押类贷款的成功落地,推动太仓航运金融服务能级提升;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内,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的追求与“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”的定位形成呼应;与180多个国家建立的贸易网络,催生出“建总仓、到太仓”的产业磁极和强大底气。
连接彼此、链接世界,从“全球城市”走向“全球城市区域”。“让好项目落地‘不缺空间’,更不缺‘精品空间’。”太仓人在黄浦江畔的表达,让全球看到,如今的太仓,正从“地理末梢”向“要素中枢”跃升。它不止于一个县域概念,还是一个空间性平台。在纽约、巴黎、东京等都市圈叙事之外,长江口的这场县域突围,向世界展示了城市共振的时代力量和大国经济的活跃。
1993年,德国企业家斯坦姆博士沿着沪太公路一路向北,车窗外掠过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。这位克恩—里伯斯公司掌门人不会想到,他手中那枚决定投资50万马克的印章,将在长江三角洲叩响一场持续的产业协奏曲。
30年前落地太仓的克恩—里伯斯,仅是只有400平方米厂房、6名员工的弹簧小作坊。此后的30年里,企业在太仓先后11次增资,发展成为拥有7万平方米自建厂房、占据全球汽车安全带卷簧70%市场份额的“弹簧王国”,年产值15亿元。
车间跃动的金属光泽,恰似太仓对德合作的时光年轮。当年的弹簧,张力持续释放。而今,550余家德企在这里生根,总投资超60亿美元,亩均产值高达1400万元。太仓在长三角版图上标注出独特的德企密度,并牢牢嵌入全球产业链。
信任持续累积。2024年,太仓实际使用德资保持强劲势头,继续大幅增长。超九成早期落户德企增资扩产。舍弗勒集团13次增资,其航空轴承随飞机展翅;博纳空调的智能控制系统为高层建筑调节呼吸;克朗斯灌装设备让饮料巨头的生产线舞动……它们是太仓面向世界的产业语言。
有人比喻德国人的性格是“壁炉”,热得慢, 却持久。太仓深刻了解。太仓人既能帮助项目3个月从注册到拿地开工,也能一家餐厅、一个面包店地慢慢打造德式生活场景,他们用持续三十年的远见和定力证明,城市的全球吸引力是“无事不扰、有求必应”的政务效率,是“双元制”教育孵化的万名德式工匠,是西工大实验室与舍弗勒研发中心的数据对流,是罗腾堡风情街上原汁原味的碱水面包与黑啤……
作为具有超导性枢纽属性的太仓,正重构县域经济的空间定义,在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编译着全球要素,它使“德国品质”“太仓制造”和“中国速度”精微融合。与全球产业链共舞,不做地图上的注脚,要成为改写坐标的笔墨。在这片江海交汇之地展开的城市进化,过去从未退场,未来也永远在场。